而是广东清远连山的绝美景色。
引导师生投身到乡村振兴等工作中 12月12日,马正勇来到嘉应学院调研。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和美乡村。
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 重点打造梅字号品牌 12月11日,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严守三区三线,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优化县镇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会议强调,要统筹建设好年轻干部队伍,挑选政治立场坚定、行政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到基层历练,突出抓好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积极引导本地、本村青年学子、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深入推进双百行动和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用好城中村改造政策,平稳有序推进旧村改造建设。
做大做强特色富民乡村产业 12月17日,卢一先到江城区调研百千万工程,强调要加大对禾虫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要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圩镇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和美丽圩镇建设。上莞镇素有茶乡之美誉,其中又以仙湖村特色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东源仙湖茶更是被评为广东省区域公共品牌。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上莞镇各村都面对人少地多的困境。一般而言,飞地模式指两个行政地区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利用新增的村集体收入,新南村今年初完成800米水利设施建设。村集体‘钱包鼓起来之后,我们就更有底气去推动村庄面貌不断改善了。
源起▶▷ 飞地产业扶贫模式 在上莞镇常美村,随着千亩晚稻全面收割颗粒归仓,冬种热潮正在掀起。其中,常美村和新民村通过积极开展土地整合,以土地整租的模式出租耕地约3000亩,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发展丝苗米、花生、红薯等特色农业产业。
每个村以经联社名义,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以250元/亩的价格,租用常美村或新民村100亩土地作为实现经济造血的飞地,进行水稻种植。劳动力流失严重、遍地碎田、耕地撂荒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过去我们需要专门雇人进行管理,但现在我们只需在1000亩‘飞地上进行机械化操作,平均下来每亩大约可以减少800元的人力成本。目前,飞地模式已在全镇试行,据统计,早造水稻种植已为全镇10个行政村分别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近10万元。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2018年,他联合村里种粮大户成立东源县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租用600多户村民的土地集合成片,种植丝苗米、花生、红薯等。彼时的常美,还并不是个常来常美的村子。上莞镇相关负责干部将目光投向东源县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者李国平。有连片良田,有规模化种植经验,有坚实可靠的土地流转机制,有成熟的生产托管全流程服务,李国平和他的专业合作社成为上莞镇推行飞地模式的一股中坚力量。
东源县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常美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平站在夕阳下的田野里,盘算着来年要在试验田里尝试什么样的水稻品种。下午两点半,常美村的彭姨准时来到田间,作为合作社固定聘请的村民之一,这天她的任务是平整土地、开沟作垄,为冬种做准备。
村集体增收,村民也受益谈及飞地模式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的提升效果,新南村党支部书记陈浪认为还是很可观的。
效果▶▷ 良田成片,多方共赢 强村带弱村,不能只是一味地‘输血,还要帮助他们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依托强村的土地、技术、产业资源,帮助弱村增收致富,这正是今年上莞镇推广飞地模式的重要灵感来源。通过村与村之间、村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资源互补、共同发展,能有效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3年以来,新民村茶园年营业额稳定在70万元,年利润稳定在25万元以上,累计给贫困户分红金额达72.7万元。为了搭乘仙湖村的品牌东风,破解部分村无经济产业的瓶颈,帮扶单位出资235万元,帮助新民村购买82亩位于仙湖村的茶园经营权,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运营管理,吸纳新民村贫困户就业并实现增收。合作社为每个行政村提供从土地平整、插秧、除草、施肥到收割等覆盖各流程的生产托管服务,水稻销售收益则归村集体所有。
依托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刨除成本,我们村一造水稻纯收入能达到六七万元左右。上莞镇素有茶乡之美誉,其中又以仙湖村特色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东源仙湖茶更是被评为广东省区域公共品牌。
合作社也被确定为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丝苗米亩产约1000斤,年产量超600万斤,为上莞镇乃至东源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一年以前,新南村还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的后进村,在全县排名倒数第一。
冼川村是与新南村形成结对关系的行政村之一,今年以来,除了租用常美村100亩水田种植水稻以外,冼川村还在新南村租下15亩飞地种植毛豆,上半年已获毛豆收益9.13万元,纯利润3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全年村集体收入成功突破2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土地种植形成了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发展模式,并逐渐建立了一套从育苗、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等生产托管全流程服务。
过去在新南村,水利设施是薄弱环节,长达5公里的水渠年久失修。在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如今新南村也开始积极在本村推动土地流转,并引入社会资本运营管理。要推行这个模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谁来提供飞地、谁来耕种的问题。由于缺乏烘干设备,目前全镇水稻的销售主要还是以湿谷为主,销售范围也主要集中在周边乡镇。
如何助力上莞水稻种植提升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收入? 谈及下一步的计划,李国平表示,烘干厂、碾米厂和电商平台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当中。其中,常美村和新民村通过积极开展土地整合,以土地整租的模式出租耕地约3000亩,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发展丝苗米、花生、红薯等特色农业产业。
新南村将今年增加的收入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提升。农业生产更方便,村民生活有奔头。
常美村卓有成效的土地流转经验在上莞镇树立了样板。收到的租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平摊了土地流转的成本。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盘活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提升村集体收入?这些都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上莞镇各村的问题。村集体增收,村民也受益。在飞地产业扶贫模式下,村民是直接受益者。今年的突破,既离不开新南村两委班子积极拓宽资源、推动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本的努力,也得益于上莞镇今年以来在全镇推广的村集体增收新探索——飞地模式。
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新南村党支部书记陈浪感慨道。
源起▶▷ 飞地产业扶贫模式 在上莞镇常美村,随着千亩晚稻全面收割颗粒归仓,冬种热潮正在掀起。上莞镇下辖12个行政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一。
对于合作社而言,这是一项可以实现双赢的举措。目前,飞地模式已在全镇试行,据统计,早造水稻种植已为全镇10个行政村分别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近10万元。